一、色牢度定义与重要性
色牢度指纺织品颜色在加工、使用或保存过程中抵抗外界因素(如摩擦、洗涤、光照、汗渍等)而保持不褪色、不沾色的能力。色牢度差会导致衣物洗涤时染色其他衣物;穿着时因摩擦导致颜色脱落;光照下颜色快速褪变;汗渍或唾液接触后颜色迁移,可能引发皮肤过敏。
二、主要检测项目与标准
国际上通用的色牢度检测标准包括: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如ISO 105系列标准;
AATCC(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如AATCC 61(洗涤色牢度)、AATCC 8(摩擦色牢度);
GB(中国国家标准):如GB/T 3920(摩擦色牢度)、GB/T 3921(洗涤色牢度);
JIS(日本工业标准):如JIS L 0844(耐光色牢度)。
1. 耐摩擦色牢度
将纺织品与标准摩擦布(干/湿)在一定压力下摩擦,用灰卡评级:1级(最差)~5级(最佳),通常要求≥3级。评估衣物摩擦后的掉色情况,如袖口、领口等易摩擦部位。
2. 耐洗色牢度
将纺织品与标准贴衬织物缝合,在特定温度、时间、洗涤剂条件下洗涤,用灰卡评级。洗涤温度、时间、pH值、洗涤剂类型都会对色牢度产生影响。变色(纺织品本身颜色变化)和沾色(贴衬织物被染色)分别评级。
3. 耐光色牢度
使用氙弧灯或碳弧灯模拟日光照射,测试纺织品颜色变化。1级(最差)~8级(最佳),户外用品通常要求≥4级。评估窗帘、户外服装等长期暴露于光照下的颜色稳定性。
4. 耐汗渍色牢度
将纺织品与贴衬织物缝合,浸泡在人工汗液(酸性/碱性)中,加压后干燥,用灰卡评级。变色和沾色分别评级,通常要求≥3级。评估运动服、内衣等与皮肤接触产品的安全性。
5. 耐水色牢度
将纺织品浸泡在水中,加压后干燥,用灰卡评级。变色和沾色分别评级,通常要求≥3级。评估毛巾、浴巾等吸水性产品的颜色稳定性。
6. 耐唾液色牢度
针对婴幼儿纺织品,模拟唾液浸泡后评级。通常要求≥4级,确保安全无毒。
三、检测流程与设备
样品准备:裁取规定尺寸的纺织品;与标准贴衬织物(如棉、羊毛、聚酯纤维)缝合。
测试条件:根据标准设定温度、时间、压力、光照强度等参数。
评级方法:使用标准灰卡与测试样品对比,确定色牢度等级。使用分光光度计或色差仪定量分析颜色变化。
关键设备:摩擦色牢度仪、洗涤色牢度试验机、耐光色牢度箱、汗渍色牢度试验机等。
四、影响色牢度的因素
染料类型: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酸性染料等色牢度差异显著。
染色工艺:染色温度、时间、pH值、固色剂使用等影响色牢度。
后整理工艺:柔软剂、防水剂等可能降低色牢度。
纤维类型:天然纤维(棉、羊毛)与合成纤维(聚酯、尼龙)色牢度表现不同。
纺织品色牢度检测是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检测和工艺优化,可显著提升产品色牢度,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企业应严格遵循国际/国内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