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港口建设已全面迈入世界一流水平,吞吐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核心枢纽。这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和努力:
一、规模与效率的全球引领
2024 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 17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3.3 亿标箱,均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据八席和六席。上海港以 5150 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刷新全球纪录,成为首个突破 “5000 万箱级” 的超级港口;宁波舟山港则以 13.77 亿吨货物吞吐量连续 16 年蝉联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 3930 万标箱同比增长 11%,增速创近 7 年新高。这一规模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通过效率提升实现质变:中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 3.8 万标箱,船舶直靠率达 89%,在锚地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 19 小时,运营效能位居全球前列。
二、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的突破
我国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港口群,港口基础设施规模全球第一。自动化码头建设尤为突出:青岛港建成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实现从电控系统到操作系统的全栈国产化,设备周转时间降低 20%,年发电能力超 3.2 亿千瓦时;广州港南沙四期首创 “平行堆场 + 智能导引” 技术体系,破解江海联运自动化难题,IGV 运输效率较传统 AGV 提升 24.4%。截至 2024 年,我国已建及在建自动化码头数量居世界首位,智能化改造覆盖装卸、调度、物流全链条。
三、绿色与智慧发展的先行实践
在绿色转型方面,天津港新能源装机容量达 146.5 兆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20 万吨,生产用电 70% 来自清洁能源;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深圳港等加速创建近零碳港口,新能源集卡、岸电使用率大幅提升。智慧化进程中,上海港集成 5G、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营运管控系统,宁波舟山港建成全国最大 5G 龙门吊集群,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些创新使中国港口在联合国贸发会议港口班轮运输连通度指数(PLSCI)中占据前三席。
四、区域协同与全球辐射
长三角港口群通过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南北两翼联动,形成 “海港 + 河港” 互补格局。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量超 180 万标箱,图定班列覆盖 16 省 67 个地市,成为内陆外贸企业的出海捷径。珠三角、环渤海等港口群则依托自贸区政策,推动航运贸易数字化,2024 年广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 7700 万标箱,天津港中欧班列 “津欧” 线年运量突破 10 万标箱。这种协同效应使中国港口群在新华指数研究院全球港口群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一梯队,综合服务能力比肩纽约、东京湾等国际港口群。
五、战略支撑与未来方向
港口建设是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2024 年,我国外贸海运量占全球三成以上,港口作为 “经济晴雨表”,直接支撑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 “新三样” 出口的爆发式增长。未来,我国将坚持融合发展(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创新发展(深化智慧绿色技术)、安全发展(强化本质安全)三大路径,目标到 2035 年全面建成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的世界一流港口体系。
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 “十四五” 规划的科学引领、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驱动,以及 “港产城” 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正如宁波舟山港通过 “物理层 – 数字层 – 生态层” 三级升级所展现的,中国港口正从 “规模红利” 转向 “效率红利”,在全球价值链中持续攀升。